在检验检测这行,CMA资质就像机构的“通行证”,但申请规则因为政策持续更新,加上各地要求不一样,显得有点复杂。哪些机构必须申请?新政策有啥变化?不同省份的规矩为啥不一样?这篇文章结合市场监管总局最近发的文件,把申请CMA资质的关键问题拆解开,帮机构弄明白、少走弯路。
一、先搞明白:到底用不用申请CMA资质?
判断要不要申请CMA资质,主要看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发的《关于进一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工作的意见》(国市监检测〔2019〕206号)。这个文件里有个重要调整:只要法律没明确要求的领域,就不用拿CMA资质。
具体来说,下面这些机构可以不用申请,或者以后不用再续CMA资质了:
只搞科研的实验室(比如大学里的科研实验室、企业自己搞研发的检测部门);
做医学保健的机构(比如体检中心做的常规检查项目);
搞职业卫生技术评价、动植物检疫的机构;
做建设工程质量鉴定、房屋鉴定、消防设施维护检测这些领域的机构。
要注意的是,政策有“过渡期”:已经拿到相关领域CMA证书的机构,在证书没到期前还能接着用,但到期后不能再续,也不能新增或改相关项目。比如,某家消防检测机构2020年拿到的CMA证书,2025年到期后,就不能再用这个资质做消防检测业务了。
二、各地规矩不一样:为啥有的省停发,有的还在批?
虽然国家层面说有些领域不再发CMA证书了,但各省执行起来节奏差很多。查各省市场监管局官网能发现:
北京、上海、广东这些改革快的地方,已经明确不再受理建设工程质量鉴定、消防检测等领域的新申请,只批食品、环境检测这些传统项目;
有些中西部省份还在受理这些领域的申请,但审批变严了(比如要求额外提供行业主管部门的备案证明);
个别省份是“一事一议”,比如机构又做环境检测又做消防检测,只给符合政策的领域发CMA资质。
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各地对政策的理解和行业监管的重点不同。比如,某省因为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多,没完全停发建设工程类的CMA资质,而是通过严格审批来加强监管。所以,机构申请前一定要上当地市场监管局官网查最新通知,或者找专业机构(比如检策帮,vx:JCB2024)问问当地的具体要求。
三、2022年后的新政策:CMA和其他资质怎么配合用?
2022年发的两个文件——《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认可与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》(市监检测发〔2022〕1号)和《关于加强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和监测的通知》(市监检测发〔2022〕96号),把CMA和其他资质的关系说清楚了,也影响着申请思路:
1. CMA还是判断检测范围的“主要标准”
虽然统计的范围扩大了,但CMA资质还是判断机构算不算“检验检测服务业”的主要依据。比如,某机构只拿到住建部门发的建筑工程检测资质,没拿CMA,虽然要算到行业统计里,但不能出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数据,业务范围会受限制。
2. 其他法定资质和CMA能互补,不冲突
文件说:拿到建筑工程、交通运输、特种设备等领域法定资质的机构,要分清楚在哪种场景用哪种资质。比如,特种设备检测机构如果同时有CMA资质,除了特种设备,还能做工厂车间的环境噪声检测这些常规项目,但特种设备的法定检测还得用行业资质。
3. “不重复认定”让申请流程更简单
已经有其他行业资质的机构,申请CMA时可以少走些流程。比如,某机构已经通过了交通运输部门的检测资质评审,申请CMA时提交这个资质证明,设备校准、人员能力这些方面可能就不用重复审查了,审批能快一些。
结语
申请CMA资质“简单”的地方在于:政策已经说清楚哪些不用申请,不用在没必要的领域白费力气;“复杂”的地方在于各地要求不一样,资质组合也灵活。机构得结合自己的业务、当地的规矩和政策变化,好好规划申请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