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110-0821

CNAS认证流程及准备工作

一、认证流程:分阶段推进,确保合规性

CNAS(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)认证是实验室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国际通行证,其流程分为准备、申请、评审、整改、发证及监督五个阶段,每个阶段均需严格遵循ISO/IEC 17025标准。

  1. 准备阶段(3-6个月)
    • 基础建设
      • 硬件:采购符合检测范围的仪器设备,完成计量校准并溯源至国家基准(如校准证书需包含测量不确定度)。
      • 人员:至少配备5名专业技术人员,授权签字人需具备中级职称或同等能力;全员参与CNAS标准培训并考核。
      • 环境:按标准建立恒温、防震、洁净的检测环境,例如微生物实验室需无菌操作区。
    • 体系文件编制
      • 质量手册:明确质量方针、目标及管理体系框架。
      • 程序文件:覆盖25项以上管理程序(如《设备管理程序》《投诉处理程序》)。
      • 记录表单:设计检测原始记录、设备使用登记表等配套文件。
    • 能力验证
      • 参加3项以上CNAS承认的能力验证项目(如ASTM国际比对),保留满意结果证明。
  2. 申请阶段(1-2个月)
    • 线上注册:登录CNAS官网(www.cnas.org.cn)注册账号,填写《实验室认可申请书》。
    • 材料提交
      • 法律地位证明(营业执照、法人身份证)。
      • 典型检测报告(含测量不确定度评估)。
      • 能力验证证明文件、设备校准证书、人员资质证明。
    • 初审反馈:CNAS秘书处审核材料完整性,缺失材料需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。
  3. 评审阶段(2-4个月)
    • 文件初审:评审组核查体系文件完整性,重点关注技术要素(如设备校准范围)和管理要素(如内审记录)。
    • 现场评审
      • 人员考核:通过现场试验、提问验证检测能力(如留样再测20%以上项目)。
      • 设备核查:检查100%在用设备的校准状态和期间核查记录。
      • 环境监控:确认温湿度、洁净度等条件符合标准。
    • 不符合项反馈:常见问题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不完善、设备校准范围未覆盖检测参数。
  4. 整改与发证(1-2个月)
    • 分级整改
      • 严重不符合项(直接影响结果有效性):30日内完成整改。
      • 一般不符合项:2个月内完成整改,需提供纠正措施记录、预防方案及验证材料。
    • 认可决定:CNAS技术评委会审查整改报告,通过后颁发带有ILAC-MRA国际互认标识的认可证书(有效期6年)。
  5. 后续监督(持续进行)
    • 监督评审:每年1次(含文件审查和现场抽查)。
    • 复评审:每2年全面评审,需重新提交申请资料。
    • 动态管理:扩项申请需单独评审;地址、法人等信息变更需15日内备案。

二、关键准备工作:细节决定成败

  1. 体系文件:逻辑清晰,覆盖全要素
    • 四级文件结构
      • 质量手册(纲领性文件)。
      • 程序文件(如《文件控制程序》《管理评审程序》)。
      • 作业指导书(具体操作步骤)。
      • 记录表格(如设备维护记录、检测原始数据)。
    • 符合性检查:确保文件间逻辑一致,避免缺失关键信息(如校准证书缺少溯源编号)。
  2. 人员与设备:资质与状态双保障
    • 人员档案
      • 学历证书、职业资格证、培训记录、劳动合同。
      • 授权签字人需具备高级职称或10年以上相关经验。
    • 设备管理
      • 建立仪器设备台账,包含购置记录、校准证书、维护计划。
      • 关键设备(如天平、色谱仪)需粘贴“三色标识”(合格、准用、停用)。
  3. 技术能力:用数据证明实力
    • 典型项目报告:覆盖申请领域,包含测量不确定度评估、检测方法验证记录。
    • 非标方法确认:若使用非标准方法,需提供技术论证报告和客户同意证明。
  4. 现场评审:模拟演练,查漏补缺
    • 硬件准备
      • 实验室平面图、环境监控记录(如温湿度日志)。
      • 安全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(如化学品泄漏处理流程)。
    • 软件准备
      • 合同评审记录、投诉处理报告、不符合工作纠正措施。
      • 模拟现场试验,确保人员操作熟练、设备状态正常。

三、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
  1. 误区1:仅通过CMA认证即可替代CNAS
    • 避坑:CMA为国内强制资质,CNAS为国际互认自愿性认可,两者范围不同。例如,出口检测需CNAS认证。
  2. 误区2:忽视体系运行时间要求
    • 避坑:CNAS要求管理体系正式运行至少6个月,需保留内审报告、管理评审记录等证据。
  3. 误区3:整改期限拖延
    • 避坑:初次评审整改期限为2个月,监督评审为1个月,逾期未完成可能导致认可资格暂停。

四、认证效益与长期价值

  • 国际互认:检测结果获54个经济体承认(包括美国、欧盟等),助力实验室拓展国际业务。
  • 政府合作:成为环境监测、食品安全等领域政府招投标的必备资质。
  • 持续改进:通过定期监督评审,推动实验室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。
需要与我们联系?
400-110-0821
×

免费咨询方案

免费评估认证方案和报价